中国首批移动号码段分布与90年代号卡变迁回顾

本文回顾了中国移动通信早期139、138等号段的分布特征,解析了1990年代从模拟网向GSM转型的技术变革,梳理了SIM卡形态与资费体系的演进过程,揭示了这段历史对当代通信产业的深远影响。

移动通信的启航

1994年中国GSM网络正式商用,首批139号段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试点发放,标志着模拟通信时代(900MHz频段)向数字通信的跨越。此时的手机被称为”大哥大”,设备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。

首批号码段分布特征

早期号码资源采用7位编号制,主要号段分布如下:

表1:1990年代主要移动号段
号段 启用时间 覆盖区域
139 1994年 直辖市及省会
138 1997年 经济特区
130 1999年 全国预付费卡

模拟转数字的变革

1996年模拟网用户突破680万,但存在明显缺陷:

  • 终端设备体积庞大(平均重量800克)
  • 通话质量受距离限制
  • 无法支持短信功能

1999年国家强制关闭模拟网,全面转向GSM数字网络。

号卡形态的演进

从早期实体卡到智能卡的发展历程:

  1. 1994年:烧号卡(需运营商写码)
  2. 1996年:SIM卡雏形(20KB存储)
  3. 1999年:标准SIM卡(支持STK服务)

用户规模的突破

1998年全国移动用户突破2000万,资费体系呈现双轨制:

  • 入网费:1800-3000元
  • 月租费:150元
  • 通话费:0.5元/分钟(双向收费)

时代印记与技术遗产

这段发展历程留下了三大遗产:建立全国统一编号规则、奠定蜂窝网络架构基础、培育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。现存的139/138号段仍被视为”古董号”,承载着中国移动通信史的集体记忆。
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036969.html

(0)
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上午3:16
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上午3:16
联系我们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