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立足发展现状,锚定融合方向
榆林广电局作为地市级媒体机构,在媒体融合中需坚持”内容为王、技术为翼”的双轮驱动策略。参考苏州广电总台”苏周到”、湖州”南太湖号”等成功案例,应建立集新闻传播、政务服务、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,发挥市级媒体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。当前需重点突破传统采编流程与新媒体传播特性的适配难题,避免内容简单搬运的粗放式融合。
二、强化内容融合,构建传播矩阵
构建”1+N”内容生产体系:
- 依托传统媒体采编优势打造深度报道核心(PGC)
- 开发用户生成内容(UGC)互动平台
- 建立AI辅助的跨媒体内容库
借鉴人民日报”复兴大道100号”线上展馆经验,可将榆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再造,运用4K修复、VR等技术实现历史影像的活化传播。需注意保持传统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权威性,同时发挥新媒体在碎片化传播中的渗透力。
三、技术双向赋能,提升传播效能
技术应用需聚焦三个层面:
- 搭建融媒体云平台,实现”一次采集、多元生成”
- 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,精准匹配传播场景
- 开发轻量化小程序,嵌入本地生活服务
可参考新华社”双剑合璧”策略,在传统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基础上,开发具备实时互动功能的移动客户端,通过H5、短视频等多形态内容实现传播升级。
四、创新管理机制,激发融合动能
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新型管理体系:
传统模式 | 融合模式 |
---|---|
部门壁垒分明 | 项目制扁平管理 |
绩效考核单一 | 传播效果多维评估 |
行政主导 | 市场导向+公共服务 |
需打破频道频率的物理区隔,建立跨媒体协作团队,实施差异化薪酬激励政策。可借鉴广州广电”新媒体矩阵+研究院”模式,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。
五、培育复合人才,夯实发展根基
人才队伍建设应着力三个转变:
- 从单一采编技能向全媒体技能转型
- 从内容生产者向产品经理转型
- 从属地思维向区域协作思维拓展
建议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,重点培养数据分析、交互设计等新型人才。建立”导师制+项目制”培养体系,促进传统媒体人才的新媒体能力迭代。
榆林广电局的融合发展需坚持生态化思维,通过内容重构、技术赋能、机制创新形成良性循环。既要保持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,也要主动融入区域社会治理体系。建议分阶段实施”平台筑基-场景突破-生态构建”的三步走战略,最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质变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1894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