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虚拟卡的法律定义
根据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规定,虚拟卡属于广义”两卡”范畴,包含三大运营商手机卡、虚拟运营商电话卡、物联网卡等通信工具,以及数字人民币钱包、第三方支付账户等非银行支付工具。其法律属性与传统银行卡具有同等效力,受《刑法》及金融监管法规约束。
二、涉及的三类刑事犯罪
三、典型案例分析
- 某犯罪团伙通过购买个人信息开设虚拟账户,两年内转移非法资金超3000万元,主犯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;
- 2023年广州破获的”虚拟卡诈骗案”,利用170号段虚拟号码群发中奖信息,骗取受害者银行卡信息实施盗刷;
- 某第三方支付平台违规发行虚拟信用卡,被监管部门认定构成非法支付结算业务。
四、违法后果及量刑标准
除刑事责任外,违法者将面临金融联合惩戒:包括非柜面交易限制、支付功能冻结等。量刑标准根据涉案金额分层:
涉案金额 | 量刑基准 |
---|---|
10万以下 | 10万元罚款+行政拘留 |
10-100万 | 1-5年有期徒刑 |
100万以上 | 5年以上有期徒刑 |
特别提示:违法所得计算包含虚拟卡销售差价、手续费等间接收益。
虚拟卡的违法性根源在于其成为网络黑产的支付通道,2024年数据显示80%的电信诈骗案件涉及虚拟卡资金流转。建议公众选择持牌机构办理业务,避免参与虚拟卡私下交易,共同维护金融安全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25986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