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电信闪信技术特征与现存问题
电信闪信作为强制弹屏显示的即时通信技术,在反诈预警、紧急通知等场景具有特殊价值,但其强制触达特性也衍生出滥用风险。当前主要问题表现为:未经用户明确授权频繁发送营销信息,缺乏接收频次控制机制,部分内容与用户关联度低等。
二、用户知情权的法律保障依据
- 《民法典》第1033条:明确禁止以即时通信方式侵扰私人生活安宁
- 《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:要求明示服务类型与退订方式
- 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29条:确立个人信息处理”三原则”(合法、正当、必要)
三、运营商的信息披露责任
运营商应当通过入网协议、官方网站等渠道,向用户完整披露以下信息:闪信服务的技术原理、业务场景分类标准、默认接收规则、频次控制参数等。如中国电信已实施的”境外来话短信提醒”服务,通过事前告知建立用户预期。
四、用户控制权实现路径
- 分级接收设置:允许用户按紧急程度分类管理(如金融/政务/商业)
- 智能过滤规则:支持关键词黑名单、时段静默等自定义功能
- 反馈评价机制:建立信息关联度评分系统优化推送模型
五、监管机制与投诉渠道
渠道 | 处理时效 | 法律依据 |
---|---|---|
12321举报中心 | 3工作日 | 《电信条例》第56条 |
运营商客服 | 24小时 | 服务协议条款 |
法院诉讼 | 30日立案 | 《民法典》第1033条 |
保障用户知情权需构建”法律约束-技术控制-用户自治”的三层防护体系。运营商应当升级智能识别系统区分必要通知与垃圾信息,监管部门需要建立闪信白名单制度,用户则可通过终端拦截功能实现精准管控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2655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