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机卡绑定引发使用权争议
合约机普遍采用机卡绑定机制,要求用户必须持续使用指定SIM卡,部分型号甚至安装智能监测软件。某iPhone用户因临时更换备用机导致话费返还终止,设备被远程锁定达3个月。运营商辩称此举为防止合约套利,但用户认为过度限制了设备自主使用权。
二、套餐变更暗藏强制条款
运营商在合约中设置「套餐单向升级」条款,典型表现为:
- 合约期内禁止降档消费套餐
- 合约到期后更换套餐必须高于原资费30%
- 特殊折扣套餐不纳入可变更范围
这种条款导致用户实际支付费用超出预期,某96元套餐用户续约时被迫升级至158元档位。
三、隐性费用吞噬优惠空间
消费者反映签约后出现多项未明示收费:
- 每月强制收取10元「网络服务费」
- 超出套餐流量按0.29元/MB计费
- 合约机专属客服通道月费5元
四、违约金设置显失公平
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合约期总费用的50%作为违约金,以三年期合约为例:
已履约时长 | 剩余费用 | 违约金 |
---|---|---|
6个月 | 2160元 | 1080元 |
12个月 | 1440元 | 720元 |
该标准超出《民法典》规定的30%合理上限,且不退还预存话费。
五、营销话术存在误导嫌疑
线下推广存在三大误导套路:
- 将「信用分期」包装成「0元购机」
- 模糊说明合约期限,将36期说成「短期优惠」
- 利用征信威胁阻止用户解约
洪某案例显示,销售人员诱导签署的电子合约中,关键条款字号比正文小40%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4223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