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代SIM卡的诞生
1991年推出的ID-1型SIM卡采用信用卡尺寸(85.6×53.98mm),内置芯片区域仅需保留6个触点。这种设计直接沿用自银行智能卡标准,为移动通信设备首次定义了可拆卸式身份认证模块。
尺寸演变三部曲
- Mini-SIM(25×15mm)1996年随GSM标准普及
- Micro-SIM(15×12mm)2003年由ETSI提案
- Nano-SIM(12.3×8.8mm)2012年成为4G时代标准
类型 | 长(mm) | 宽(mm) |
---|---|---|
ID-1 | 85.6 | 53.98 |
Mini | 25 | 15 |
Micro | 15 | 12 |
Nano | 12.3 | 8.8 |
标准制定的博弈
苹果公司在2010年主导的Nano-SIM提案与诺基亚的4FF方案产生激烈竞争。最终通过触点位置标准化和兼容性改进,欧洲电信标准协会(ETSI)于2012年确立新规范。
用户使用场景变迁
- 早期SIM卡需借助卡托转换器
- eSIM技术实现无实体卡槽
- 多卡适配器退出历史舞台
从信用卡大小的初代设计到隐形化的eSIM,SIM卡的物理消亡映射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化轨迹。每一次尺寸革新都推动着终端设备的空间优化和功能集成,成为现代消费电子微型化进程的重要缩影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4249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