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强制消费争议:合约期外的额外扣费
合约机用户在销号时频繁遭遇「合约期外扣费」问题。如北京田先生的案例显示:两年合约期满后仍被要求支付第25个月套餐费,运营商以「次月生效」为由拒绝立即终止服务。此类争议源于运营商对合约周期起始时间的不同解释,部分用户合同到期后仍需承担1-3个月不等的额外费用,形成事实上的强制消费。
二、套餐自由受限:更换规则的隐性约束
合约机用户面临套餐变更的「单向选择」限制:
- 合约期内禁止降档套餐资费,部分合约规定月租只能上调不能降低
- 合约到期后更换套餐仍需遵循「只升不降」原则,导致用户无法恢复原资费标准
这种限制性条款使得用户长期承担超额通信成本,与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自主选择权产生冲突。
三、机卡绑定陷阱:设备使用权的双重限制
合约机通过技术手段强化设备控制权:
- 物理绑定:运营商通过IMEI码锁定SIM卡,分离使用即触发违约条款
- 功能限制:机卡分离可能导致话费返还终止、设备锁定等后果
此类技术约束使二手市场交易风险陡增,如徐州王先生购买的二手合约机因绑定问题无法正常使用,最终通过工商调解才获部分赔偿。
四、法律保护困境:维权路径的实践难题
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双重障碍:
- 格式条款效力认定:运营商将限制性条款列为合同附件,用户签约时难以注意
- 举证责任倒置困难:用户需自行证明运营商未尽告知义务,而通话录音等证据获取门槛较高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4833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