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联通靓号涉违法交易遭查 号码贩子与灰色产业链曝光

中国联通等运营商通过套餐捆绑、预存话费等手段变相销售手机靓号,形成涉及号贩子、代理商的灰色产业链。调查显示,该产业链存在强制消费、隐瞒协议、勾结电诈团伙等违法行为,暴露监管标准缺失、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。2025年工信部启动专项整治,推动行业规范发展。

事件背景与行业现状

近年来,中国联通等运营商通过“预存话费+捆绑套餐”方式变相销售手机靓号,催生出从号贩子到交易平台的完整灰色产业链。这类号码因含有重复数字、吉祥组合等特征,在二级市场被炒至数千至上百万元不等。

中国联通靓号涉违法交易遭查 号码贩子与灰色产业链曝光

尽管《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禁止收取选号费,运营商仍通过设计“最低消费协议”规避监管。例如北京联通曾要求用户承诺每月500元消费三年,后续仍强制维持高额套餐。

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

产业链主要包含以下环节:

  • 号源获取:代理商通过内部渠道批量锁定新号段靓号
  • 层级分销:号贩子以押金制发展下线,形成跨省交易网络
  • 终端销售:通过电商平台、社交群组隐蔽交易,部分号码伪装成饰品寄送

部分号贩子月均销售200个号码,单个利润可达100%,高价号码甚至涉及境外电诈团伙资金流转。

运营商违法交易手段

运营商主要采用三类违规操作:

  1. 强制捆绑终身套餐,如石家庄用户被追认“靓号”后强制月消费189元
  2. 隐瞒协议内容,用户在不知情状态下签署长期消费合约
  3. 通过拍卖预存款变相收费,某联通靓号预存金额达8万元

用户权益受损案例

2025年曝光的典型案例显示:

典型投诉案例统计
地区 问题类型 处理结果
鄂尔多斯 强制20年保底套餐 经投诉后取消协议
石家庄 追认终身靓号 诉讼中

监管漏洞与整治对策

当前治理难点包括:

  • 号码价值认定标准缺失,导致监管依据不足
  • 运营商系统数据不透明,用户举证困难
  • 违法成本过低,某运营商因靓号拍卖仅被行政处罚3万元

专家建议建立号码分级管理制度,要求运营商公示靓号分配规则,并将违法交易纳入征信体系。

靓号灰色产业链暴露电信行业监管滞后性,需通过立法明确号码使用权交易边界,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。2025年3月工信部已启动专项整治,重点核查运营商套餐捆绑与号源流向。
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603255.html

(0)
上一篇 2025年4月13日 上午7:11
下一篇 2025年4月13日 上午7:11
联系我们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