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背景与曝光经过
2025年4月,温州苍南县网安大队在侦破一起盗卖实名手机号案件时,意外发现移动运营商内部存在靓号违规操作。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过伪装成正规营业厅工作人员,以赠送礼品诱导用户办理新卡,实则将含特殊号码的SIM卡截留转售。市民李某办理新号后发现该号码已被多个平台注册的经历,成为案件突破的关键线索。
此类现象并非孤例,早在2024年就有消费者投诉温州移动存在套餐业务办理双标问题:升级套餐可线上秒办,降级却需层层审批,暴露出运营商对特殊号码的管理漏洞。
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
调查显示靓号倒卖已形成成熟产业链,主要包含以下环节:
- 源头获取:营业厅工作人员批量截留新开卡中的特殊号码
- 渠道分销:境外团伙通过暗网交易平台进行号码分级销售
- 增值服务:提供伪造身份证、规避运营商监管的”养号套餐”
号码类型 | 市场均价 | 转手溢价率 |
---|---|---|
四连号 | 8-15万 | 300% |
生日号 | 2-5万 | 150% |
顺序号 | 3-8万 | 200% |
内部人员涉案细节
专案组在涉案营业厅发现以下违规操作证据:
- 系统后台设置特殊号码筛选白名单
- 未告知用户即签订20年期最低消费协议
- 与下游黄牛约定销售返点比例(约15%-25%)
2025年3月鹿城区法院拍卖的408部涉案手机中,包含37部存有靓号交易记录的设备,证实部分号码经5次以上转手。
整治措施与司法介入
当前已实施的主要治理手段包括:
- 建立号码流转溯源系统,强制显示历史注册信息
- 对运营商员工实施数字水印追踪技术
- 将靓号纠纷纳入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适用范畴
温州中院近期受理的系列案件中,已有3名移动公司前员工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提起公诉,涉案金额超230万元。
该事件暴露出电信行业在特殊号码管理、内部监察制度方面的系统性漏洞。随着数字水印技术和暗网监控体系的完善,2025年4月网信办专项行动已查处关联店铺6家,但彻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仍需运营商、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的持续协同治理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6788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