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低消套餐变相收费陷阱
运营商以”靓号专属套餐”名义设置最低消费门槛,实际通过虚拟项目填补差额。如某案例中用户签约500元低消套餐,但运营商自动叠加其他业务,导致实际月均扣费达890元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套餐在停机保号期间仍持续收取副宽带费。
二、副宽带隐性扣费猫腻
主副宽带捆绑收费已成行业潜规则:
- 主宽带未开通即默认收取副宽带费
- 停机期间副宽带服务照常计费
- 收费项目未在签约时明确告知用户
深圳用户王先生发现两年间被多扣9360元副宽带费,经核查该号码主副宽带均无使用记录。
三、霸王条款捆绑销售
运营商通过三种方式强制绑定消费:
- 靓号合约中暗藏”自动续费”条款,用户需承担2-10年不等的合约期
- 过户时新增低消条款,违约金按剩余合约期全额收取
- 强制捆绑摄像头服务、云存储等非必要增值服务
广州某用户升级套餐后发现月费翻倍,原套餐却无法恢复。
四、自动续费与隐藏条款
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设置多重消费陷阱:
- 首月优惠价吸引注册,默认开通自动续费功能
- 靓号协议由企业客户批量代签,实际使用人不知情
- 定向流量不包含核心使用场景,变相诱导二次消费
有用户注销账号后仍被扣费,需二次申诉才能终止服务。
五、消费者维权困境
维权过程中存在三重障碍:
- 运营商要求提供原始机主证明,推卸责任
- 电子协议关键条款未作显著提示,取证困难
- 违约金设置不合理,北京某用户需支付总费用60%违约金
深圳王先生维权时,运营商以”找机主确认”为由拖延处理,而实际使用人无法获取原始协议。
结论:电信靓号市场存在低消陷阱、隐性收费、条款欺诈等系统性风险,运营商通过信息不对称和格式条款设置多重消费障碍。消费者应要求提供纸质协议,重点核查自动续费、解约条件等条款,遇到侵权时可向通信管理局申请电子合同鉴证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6905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