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新规下SIM卡办理为何需人脸识别?

工信部自2019年起实施的SIM卡办理人脸识别新规,通过动态生物特征核验强化实名制管理,有效遏制电信犯罪。该政策依托《民法典》与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在提升业务安全性的同时构建多层级数据防护体系。

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

自2019年12月1日起,工信部要求电信运营商全面实施人像比对技术,用户在办理SIM卡时需通过身份证核验与人脸识别双重验证。这一政策源于此前电话实名制执行中的漏洞:部分不法分子通过盗用身份证信息冒名办卡,导致电信诈骗、垃圾短信等问题频发。新规通过动态采集生物特征数据,确保“人证一致性”,从源头阻断非本人办卡行为。

工信部新规下SIM卡办理为何需人脸识别?

运营商需在实体渠道部署专用设备,用户在办理入网、过户、补录资料等业务时,必须完成以下流程:

  • 身份证芯片信息读取
  • 现场人像实时采集
  • 系统自动比对相似度

人脸识别的技术逻辑与优势

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提取摄像头采集的实时面部特征,与身份证照片进行高精度比对,输出相似度评分。相较于传统人工核验,该技术具备三大优势:

  1. 验证效率提升:业务办理时间从15-20分钟缩短至2-3分钟
  2. 识别准确率超过99%,降低人工误判风险
  3. 支持动态活体检测,防范照片/视频伪造攻击

法律依据与合规要求

该政策严格遵循《民法典》与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相关条款:

  • 《民法典》第111条明确个人信息处理需遵循合法、正当原则
  • 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13条将“履行法定职责”列为合法处理情形
  • 《居民身份证法》第13条要求运营商核验公民身份

运营商在采集数据时需履行告知义务,限定信息使用范围,并采取加密存储等安全措施。

社会影响与隐私保护平衡

新规实施后,运营商日均拦截异常办卡行为超万起,电信诈骗涉案号码数量同比下降37%。为兼顾特殊群体需求,政策允许通过视频认证为行动不便者远程办理业务。用户可通过营业厅查询名下号码,及时处理异常绑定。

数据安全防护措施对照表
环节 防护措施
采集阶段 活体检测、水印加密
传输阶段 SSL/TLS加密通道
存储阶段 分布式加密存储

人脸识别入网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身份核验的精准化,既强化了通信市场的规范管理,也为用户权益提供了更强保障。未来需持续优化技术路径,在打击犯罪与隐私保护间寻求最优解。
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814111.html

(0)
上一篇 20小时前
下一篇 20小时前

相关推荐

联系我们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