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4G网络速度下降成为用户热议话题,尤其在5G商用推广后,部分用户反映4G体验明显变差。工信部及运营商均否认存在人为降速行为,但承认局部区域可能存在网络容量不足问题。实测数据显示,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联通4G下载速度同比提升83.6%,中国电信提升95%,但用户流量需求同期增长34%,供需矛盾凸显。

基站超载:共享资源的物理瓶颈
4G基站作为共享型基础设施,单基站理论承载约1200个用户,超载会导致”网络拥堵”。具体影响因素包括:
- 用户基数持续增长:截至2025年,三大运营商4G用户数仍接近饱和状态
- 5G分流不足:5G用户未有效缓解4G网络压力,部分区域5G基站建设尚未完成
- 突发流量冲击:演唱会、体育赛事等场景下基站瞬时过载
投资转移:4G扩容停滞的隐忧
5G牌照发放后,运营商将主要资金投入5G建设,4G网络投资显著减少。北京四地实测显示,局部地区4G网速确实存在下降现象,但运营商否认针对未升级5G套餐的用户实施限速。技术专家指出,运营商对用户流量的配发是批处理过程,难以针对个体进行精准限速。
套餐限速:被误解的”达量降速”机制
部分用户感知的降速实际源于运营商套餐设计:
- “不限量”套餐达到阈值后自动降速
- 5G套餐营销策略导致4G套餐性价比下降
-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、在线教育等需求激增暴露网络容量短板
技术真相:多因素叠加的复杂效应
工信部监测显示,全国4G平均下载速率从2016年的11.93Mbps提升至2019年的23.78Mbps,但用户感知与统计数据存在差异。核心矛盾在于:
- 4G/5G基站共存:Sub-6技术虽节省成本,但设备调整可能影响4G性能
- 带宽分配:5G用户单连接占用带宽相当于10个4G用户
- 疫情催化:扫码、视频会议等场景使流量需求呈现结构性变化
结论与展望
4G网速下降是基站负荷、投资转移、流量激增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非运营商单方面行为。随着5G网络完善和流量疏导技术应用,4G网络压力有望逐步缓解。用户可通过选择合适套餐、避开高峰时段等方式优化体验,而运营商需平衡5G建设与4G维护的关系。
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资费以办理页面为准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
本文由神卡网发布。发布者:编辑员。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,违者必究。出处:https://www.9m8m.com/18520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