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者权益
-
联通突宣部分号码为靓号引争议,选号规则与费用调整成焦点
中国联通2025年3月调整靓号认定规则引发争议,涉及130号段1200万用户。新规大幅提高选号门槛与资费标准,最高套餐要求月消费800元持续20年。用户投诉集中在历史协议追溯、资费暴涨及过户限制,法律界质疑运营商单方变更条款的合法性,通信行业监管标准亟待完善。
-
联通的靓号协议期内可以携号转网吗?
联通靓号协议期内原则上不可携号转网,需完成协议解除或支付违约金。特殊情形可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解除权,用户需注意协议条款审查与合规操作流程。
-
联通用户未签靓号协议期需承担高额违约金?
本文剖析联通靓号用户未签协议却需承担高额违约金的现象,从法律效力、计算机制、维权路径等维度展开分析,揭示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现状,并提出行业规范改进建议。
-
随身WiFi100G流量仅19元,是否暗藏消费陷阱?
本文揭露了19元100G随身WiFi套餐中常见的消费陷阱,包括流量虚标、隐藏费用、设备风险等问题,并提供识别套路的实用建议。消费者需警惕低价诱惑,选择透明合规的产品。
-
联通最低消费送靓号套餐,究竟划算还是套路?
联通靓号套餐通过保底消费绑定高价值号码,实际存在合约期长、隐性费用多等风险。本文解析套餐隐藏条款,对比维权案例数据,提供法律风险预警与实用选择建议。
-
联通普通号码突变靓号,是否存在隐藏升级条件?
近期联通用户反映普通号码突变为靓号的现象引发关注,本文通过分析运营商政策、用户案例和技术机制,探讨是否存在隐藏升级条件,并提供消费者维权建议。
-
联通擅自收回用户靓号是否违反电信法规?
联通回收靓号需以有效协议为基础,结合履行告知义务情况判定合法性。司法实践显示运营商未尽明确告知义务时可能构成违约,但用户自愿签署的保底消费协议受法律保护。
-
联通擅自开通靓号服务,用户权益如何被保障?
本文揭示中国联通擅自开通靓号服务引发的消费纠纷,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消费者知情权、选择权和财产权的受损现状,梳理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等法律依据,提供四步维权操作指南,并提出行业监管改进建议。
-
联通携号专线靓号签约需注意哪些条款?
本文系统解析联通靓号签约六大核心条款,涵盖合约期限、保底消费、预存话费、携号转网限制等关键内容,揭露隐藏的终身低消条款,并提供法律维权指南,助用户规避合约风险。
-
联通拒解靓号协议,用户权益何去何从?
中国联通靓号协议因强制绑定20年高额消费、限制过户转网等条款频遭投诉。法律分析显示此类格式条款涉嫌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用户可通过工信部投诉、司法诉讼等途径维权。行业监管改革亟需建立码号资源公平分配机制。